MRCAT猫先生那只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理财产品现在赚了多少?

2024-03-0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MRCAT猫先生在过去的文章中,我不止一次写过银行理财子与公募最鲜明的区别之一,便是客户对波动的容忍度更低。

  银行理财的场景是“绝对收益”MRCAT猫先生,哪怕线风险的产品MRCAT猫先生,投资者依然很难接受浮亏的结果,这就是现实。

 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,理财子权益产品的运作思路更接近“绝对收益”,与公募的“相对排名”其实有些差别。

  再加上理财子整体的信息披露相对保守,我们对理财子团队的权益投资人其实知之甚少。

  只有去年5月,同业都在转发招银理财发行的让利产品,让我隐约记住了两件事——净值低于1不收管理费,投资经理叫张英。

  于是我去招行APP搜了一下张英管理的权益产品——招卓价值精选(103805)的业绩情况,截止到2024年2月26日收益率14%,确实很可以。

  从2023年5月31日成立至今,180个交易日MRCAT猫先生,期间净值低于1的交易日共24天,最大回撤不到7%,波动控制得也很不错。

  事实上,张英从2021年6月就开始管理内部的专户,至今为止收益率大概在52%左右。

  后来在2022年7月发行了一只股债28比例的R3等级产品,张英负责管理权益部分,用一半的仓位把年化收益做到了10%以上,回撤控制得也比较好。

  那么问题来了,张英究竟是如何赚钱的?她究竟是什么风格的投资选手?招银理财的权益投资又是什么样子的?

  张英拥有18年的从业经验,浸润A股多年,让她很早就理解到估值、景气度和业绩的不可能三角。

  2014年开启一级市场投资也让她从不同切面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比较优势,更让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——深度价值。

  芒格偏重好公司,倾向于对顶级的商业模式长期持有,格雷厄姆更倾向于翻石头,找一揽子低估值的股票等待价值回归,受二者影响,巴菲特更像是40%芒格+60%格雷厄姆的集合体。

  张英觉得,巴菲特对商业社会的理解和洞见非常人所能及,盲目学习老巴很容易导致看错商业模式下的长期持有,遭遇严重的净值折损。

  最重要的,即使伟大如巴菲特,他2016年买苹果时的PE是14倍,2008年买比亚迪是10倍,1988年买可口可乐是13倍...遍观巴菲特这么多年的持股,基本业没有大于15倍PE买入的股票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张英对高杠杆生意的风险颇为审慎,严格约束低估值,并不代表她选到的公司会低质量,规避高杠杆、现金流较差的公司,这是张英用以躲开“价值陷阱”的主要方法。

  正因为对估值的要求很高,相比于大多数时候都比较贵的A股,张英反而很喜欢流动性折价的港股。

  招卓价值精选有权益仓位不低于80%的合同约定,而大多数时间张英保持着超半数的港股仓位。

  对估值被砸得很低,预期非常悲观的互联网公司、轻资产+高ROE的物业服务公司、生意模式清晰,股息率很高的消费股以及大量的公用事业股都是张英捡到的金子。

  近期我也在反思自己的亏损案例,绝大部分都是因为追涨买入,套在了“共识”形成的顶峰上。

  张英就没有这种焦虑,她是一个比较左侧的投资者,用她的话说右侧追涨会很不舒服。

  2021年6月张英刚开始管理组合,当时她的确以股息率的视角配置了20%左右的煤炭和油气,对张英来说已经算重仓了,可那时市场对能源股的认知还停留在“周期股”的反弹上。

  而到了2022下半年,这批公司的股价稳步上涨,达到了张英的心理价位,她开始逐步减仓,一定程度上卖在了“红利远景叙事的共识”形成之前。

  事后张英也在反思卖出的这个“错误”,当时止盈的动作是合理的,但对能源股合理股价的预设,可能确实苛刻了一些。

  但没办法,张英对周期股内心充满了敬畏;对当前红利交易的拥挤度,也持谨慎态度。

  理解她的投资风格,卖出之后再寻找下一批被低估的股票,等待下一次回归,其实也未尝不可。

  张英平时会研究很多公司,可大部分会因估值、仓位等原因就只是躺在自选池里,等待着“千载难逢”的机会到来。

  年前,A股因流动性问题,出现了快速且令人窒息的下跌,张英逆势买入了一些消费、医药。

  这些公司质地优秀,过往估值一直高高在上,也只有在流动性遇到问题的时候,才会出现胜率和赔率都很高的机会。

  这种机会在2018年12月、2020年2月、2022年4月、2022年10月、2024年2月都出现过,未来也肯定会再次出现,到时不要相信鬼故事、更不要相信“这次不一样”,大胆捡钱就好。

  在过往成长风格占主导、景气度右侧投资为主流的投资圈,“深度价值”一直都是市场中的少数派,就算放眼海外市场,能坚守低估值投资的选手也屈指可数。

  他们的产品谈不上进攻性,在牛市放卫星的时间段也不会跑到市场前列,“慢吞吞”的净值很难得到投资者的集中青睐,管理规模也不算大。

  可他们就是日复一日、默默的翻石头,捡一些“不受主流审美关注”的公司,点石成金、日积月累,净值也慢慢做起来了。

  拉长时间看,价值选手的累计涨幅并不输成长,但波动和持有体验,往往好了不少。

  至少目前为止,我还没有看到过哪些投资者因为买了深度价值的产品而大幅亏损,卖飞的案例反倒不少。

  未来,随着国民经济逐渐走向一个新的周期,越来越多的成长股会慢慢向价值股转向,估值中枢也可能慢慢下移——

  我隐约有一种感觉,此时的中国股市,是不是刚好对应了格雷厄姆、深度价值时代,那个并不成熟的美股?

  这几年的市场起起伏伏、波动很大,不少投资者暴露出的真实风险偏好,最适合的可能还是银行理财。

  事实上,自招卓价值精选(103805)成立以来,客户留存率将近80%,并且持仓客户的复购率达到了28%,说明持有人总体对张英是满意的。

  选择一只理财或者一只基金,最重要的就是投资者性格与基金经理风格的match。

  比如我胆子小,本身性格里也偏左侧、逆向、低估值一点,那么张英这种深度价值,我就能接受;而如果我本身更偏好右侧和成长性,那张英的产品肯定不适合我。

  写到这里,我想大家也能发现,投资理财子的权益产品和选择公募基金本身差距并不大,而且投研团队日常工作的差别也不大,只不过招银理财的每位研究员覆盖范围更广,股票池制度更严格一点。

  招银理财规定,能买到3%-5%仓位的是重点股票池,只有核心池的股票才能买到10%,再加上本身就受到银行内控体系的约束,招银理财对核心股票池的要求非常之高,核心股票数量也比较少。

  所以,张英的持股也会比较分散,就算与同类型的深度价值选手相比,她也是相对分散的那一个。

  PS:招银理财张英明天(2月29日)要在招银理财官方视频号进行一场直播,回顾这几年的投资得失,聊一聊对市场的展望。

搜索